细菌残体碳(BNC)和真菌残体碳(FNC)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来自微生物残体的重要组成部分,指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死亡后,细胞壁、细胞膜、细胞质等细胞结构残留的碳,是土壤有机碳的关键来源之一。
一、细菌残体碳和真菌残体碳的定义
细菌残体碳是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,死亡细胞的细胞壁、细胞质等结构分解后残留于土壤中的碳。真菌残体碳是真菌死亡后,其细胞壁、菌丝体等结构残留的碳,其中几丁质是真菌残体的标志性成分,化学性质较稳定。微生物残体碳并非活体微生物的碳,而是死亡后未被完全分解的残体碳,且因结构复杂,分解速率较慢,容易在土壤中积累,成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库。
二、细菌残体碳和真菌残体碳的生态意义
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包括植物残体、动物排泄物、微生物残体等。其中,微生物残体碳,尤其是 BNC 和 FNC,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可达 30%-80%,远高于植物残体直接贡献的比例,是土壤碳库的核心构建者。BNC 和 FNC 分解慢、易与矿物结合,是土壤固碳的重要载体。其含量越高,土壤碳库越稳定,减少碳排放的潜力越强。残体碳中含氮、磷等元素,经微生物分解后可释放养分,供植物吸收。BNC/FNC 的比例可反映微生物群落结构,如真菌占优的生态系统,FNC 比例更高;其总量可指示土壤碳库的活性,如农田土壤长期施肥可能提高 BNC,因细菌繁殖旺盛。
三、细菌残体碳和真菌残体碳的测定
BNC 和 FNC因残体结构复杂,与土壤其他有机质混合,本身难以直接测定,测定土壤中的真菌残体碳和细菌残体碳,目前最成熟、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基于氨基糖生物标志物的间接估算方法,利用真菌和细菌残体中特异性氨基糖的含量,结合转换系数推算残体碳量。这一方法的核心逻辑是,真菌和细菌死亡后,其细胞壁等结构中的氨基糖会稳定残留在土壤中,且不同类群的氨基糖组成具有特异性。
1.测定原理
1)真菌残体的特异性氨基糖真菌细胞壁富含由 N - 乙酰氨基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几丁质,因此土壤中氨基葡萄糖(GlcN) 的一部分来自真菌残体,另一部分可能来自细菌,需通过比例区分。
2)细菌残体的特异性氨基糖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含N - 乙酰胞壁酸(MurN),MurN几乎仅存在于细菌中,是细菌的专属标志物,和氨基半乳糖(GalN),GalN细菌来源占比更高。其中,胞壁酸(MurN)是区分细菌残体的关键指标。通过测定土壤中上述氨基糖的含量,结合氨基糖 - 残体碳转换系数,间接计算 FNC 和 BNC。转换系数来自对纯培养真菌 / 细菌的成分分析,如真菌中氨基糖占残体碳的比例、细菌中胞壁酸占残体碳的比例。
2.测定步骤
1)土壤样品前处理
样品采集与保存:采集新鲜土壤后,去除石块、植物残体等杂质,过 2mm 筛;若不能立即测定,需-20℃以下温度冷冻保存,避免微生物分解氨基糖。
样品预处理:取适量土壤,用 1mol/L HCl 去除碳酸盐,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,烘干后研磨成细粉。
2)氨基糖的提取土壤中的氨基糖以几丁质、肽聚糖等聚合物形式存在,需通过酸水解转化为可检测的单体氨基糖水解条件:用 6mol/L 盐酸在 105-110℃下水解 6-8 小时,聚合物完全分解为单体。终止水解:水解后冷却,用 NaOH 中和至中性,离心取上清液。
3)氨基糖的净化与衍生
净化:通过阳离子交换柱吸附氨基糖,去除中性糖、有机酸等,再用氨水洗脱,收集洗脱液并浓缩。
衍生化:氨基糖本身无强紫外吸收,需衍生为易检测的衍生物,或通过硅烷化提高气相色谱检测的响应值。
4)氨基糖的检测指标:
氨基葡萄糖(GlcN):真菌残体的主要标志物(需扣除细菌贡献)
氨基半乳糖(GalN):辅助指示细菌残体(细菌来源占比更高)
氨基甘露糖(ManN):细菌和真菌均可产生氨基甘露糖(辅助指示指标)
胞壁酸(MurN):细菌残体的特异性标志物(唯一细菌来源)
5)FNC 和 BNC 的计算
通过氨基糖含量推算残体碳,需用到氨基糖 - 残体碳转换系数,这些系数来自对纯培养真菌 / 细菌的分析,不同研究可能略有差异,需参考权威文献。细菌残体碳(BNC)的计算,以胞壁酸(MurN) 为核心指标,
公式为:BNC=MurN含量*细菌转换系数
常用转换系数为1 mg 胞壁酸对应约 45-50 mg 细菌残体碳,因细菌种类差异,多数研究采用 50 mg C/mg MurN。
真菌残体碳(FNC)的计算,需先从总氨基葡萄糖(GlcN)中扣除细菌来源的部分,再用真菌转换系数计算:
真菌来源的 GlcN = 总 GlcN - 细菌 GlcN;
FNC=真菌GlcN含量*真菌转换系数常用转换系数为1 mg 真菌 GlcN 对应约 9-10 mg 真菌残体碳,多数研究采用 10 mg C/mg GlcN。这一方法的优势是操作成熟、重复性好,能反映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碳的长期积累,是目前土壤生态学中研究 FNC 和 BNC 的经典方法。